但其中一個突然離奇失蹤,然後兩個男的一起去看電影又有點怪怪,結果一放學就背着電腦去到戲院白痴地等的我就這樣被拋棄(哭
悲痛之下的我就突然記起有套Emma Watson的新片,就自己買票去看了
以下為防雷線
----------------------

---------------
劇情已反白:
The Circle是基於一本2013年出版的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
The Circle名字是源自小說內的一間位於三藩市的虛構科技公司,出產了電腦、手機和平板電腦,甚至也有混社交平台的業務。講述一個叫Mae Holland的女生夢寐以求就是進到這間公司工作,在好友Annie的幫助下,得到了一次面試的難得機會。
Mae面試成功後,進到The Circle的技術部門工作,在第一週的工作就是透過社交平台取得100分的"業積",就是不斷地開帖,不斷地回帖,就吸取人氣,形成一個"社交"的環境。開始看到的時候,一切都是很夢幻,一切都是很美好。
Mae在一個Party中認識了一個叫Ty的同事,Ty表示The Circle收集了所有人的訊息,都放到地下的儲存資料庫中,告訴Mae是因為看似Mae是惟一察覺到The Circle不合理的地方 - 沒有私隱。
Mae有天晚上沒有戴救生衣划獨木舟結果被路過的快艇撞至翻船,因為公司一個小型攝像頭"SeeChange"的原因而得到直升機迅速前來救援。重新上班後,和召喚到老闆Eamon的房間密談,最後Eamon和Tom(另一個公司創辦人)半威迫利誘下,同意把一個全天候,24小時on live的攝像頭戴在身上和安裝在宿舍中,自己父母家也全方位安裝了攝像頭,還表示"秘密就是謊言" (Secrets are Lies),要變成"透明" (Going to be Transparent)。
在一場公司會議中,Mae更提出瘋狂的建議,The Circle接替政府各項功能,平日生活的納稅,社會安全費用,甚至投票等也可以在The Circle平台完成,因為The Circle在美國的登記人數,比已登記美國選民還要多,變成政府也得依靠The Circle。
後來The Circle發展越來越誇張,甚至推出"SoulSearch"功能,透過The Circle出品的平板電腦和手機持有人,20分鐘內去搜索一個人,第一個試驗者為一個叫Fiona的女人,聲稱她是萬惡不赦的罪犯,發出搜索指令後不久,就透過一個女工用手機找到,還不停地追拍,最後直至她被逮捕,過程只花了9分41秒。然後現場觀眾就要求搜索Mae的其中一個在外面的朋友,結果Mae在觀眾在老闆的強迫下,發出搜索前男友Mercer的指令。Mercer被找到後,為了逃避瘋狂的追隨人群,意外連人帶車撞下橋樑死去。
Mae就精神崩潰,關閉攝像頭的三天內,想出了一個對Eamon的復仇計劃,就是在一個發布會中,"邀請"Eamon和Tom跟隨她一樣,戴上攝像頭,生活上的所有機密,私人的變得"透明",要走出"陰影" (Shadow)。
最後電影在一大堆監視屏幕顯示的各人生活狀態的畫面結束。
感覺:
這部電影給我的感覺是越看越心生恐懼,完全笑不出。
這部電影我完全無法定位到底是甚麼類型的,到底是科幻電影?還是反烏托邦電影?還是寫實電影?
在Mae回家渡過周末回去上班時,有兩個人走來,說Mae根本沒有好好"經營"她的Circle帳戶,連自己喜歡划獨木舟也沒有放到Profile。但想深一點,Facebook好像有個寫自己興趣的空欄(但我好像沒有填....
在電影中,Mercer跑到Mae任職的科技公司,跟她吵架時,旁邊就一堆同事,就拿著手中的電子產品,在拍攝吵架過程。
還有一些很似看荒謬的語句:"Secrets are Lies" "Privacy is Theft" "Being Watch is Better",但現實生活每個人都在是同時在做一個監視和被監視的角色,每個人拿著手機就當自己是記者。
而且電影的細節也值得留意,例如當Mae每天都在直播時,都有很多人在留言一些負面的言論(以各種語言,我也看到了正體中文和簡體中文的內容,感覺劇組在這方面是挺用心的),但這些人何曾想過,自己其實也在透過這些網絡平台在觀看直播時打出這些留言。
在目睹Mercer的死亡直播後,精神崩潰的Mae查看了粉絲的留言,最令我感到荒謬是有人留言了一句"I quit social media 2 days for Mercer",顯示人們對於The Circle已經病入膏肓,已經可以用不瀏覽社交平台作為悼念一個人的"犧牲"。
印象深刻是Annie接聽了精神崩潰的Mae的視像電話後,面色蒼白的Annie很懼怕地問了一句"Are we alone? Are we really ALONE?",而且細節可以留意的是,Mae的朋友名單有一大堆叫Annie的人,但就只有這位Annie,Mae是擁有她的電話號碼去撥打,更令我感到諷刺的是,Mae說自己全世界都有好友。(技術上來說她是沒有說錯的啦XDD
最後的監視器畫面其實最令我感到心寒,因為排列格式看起來,根本就是和普通閉路電視房間的畫面排列架設一樣,也就說明了每個人都在被監視的意念:Everyone is in the Circle and Being Watched.
個人認為這部電影的取材不止於Apple(Mae任職的科技公司,建築物和Apple位於CA的新總部極為相似)還有Facebook, Google, US Government, Amazon等等,通通結合成"The Circle"一個平台,甚至在後期計劃加入政府功能,社保紀錄,身分證,甚至投票也想企圖加入,因為The Circle在美國的登記人數為已登記選民還要多出近兩千萬,還聲稱"We don't need the government, The government needs us more."
其實是越看越可怕,因為電影中的社會是以揭露人的私隱為樂,甚至被認為是一種應該被推進的項目,當Mae把攝像頭戴到Eamon和Tom的衣領,一邊說著這兩個人的私人電子郵件,私隱資料等都會變得"透明",通通在發布會的螢幕上顯示出來,和Mercer被瘋狂粉絲追攝時,在場人的歡呼和掌聲更令我感到毛骨悚然。更值得恐懼的是,現實這個社會也是,很多人喜歡跑去看明星的八卦新聞,結果媒體認為這類報導更有新聞價值而更去追蹤明星的私隱(也就是狗仔隊)
最後其實引伸了一個問題:應否監控?
監控的確有效預防了犯罪和發現有生命危險的人。
但監控的同時,就失去了私隱權。
到底應該如何取捨?
就很有1984的感覺...

就挺意外,很少人看這部片的(可能是時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