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世界觀解說- 哈利波特電影的改革之父:艾方索·柯朗
哈利波特電影的改革之父:艾方索·柯朗
艾方索·柯朗 (Alfonso Cuarón) 是一名墨西哥電影製作人,曾執導 2006 年《末代浩劫》(Children of Men) 和 2013 年《引力邊緣》(Gravity),並且於 2014 年,以《引力邊緣》取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的殊榮,成為拉丁美洲第一個奧斯卡導演得主。
可是,在接觸他這些出色作品前,我相信大部分人首部接觸他的執導電影便是 2004 年的《哈利波特:阿茲卡班的逃犯》。艾方索·柯朗是一名非常具有才華的電影製作人,於劇本和角色上,他追求細緻的描寫,透過場景、道具和服裝等等也是角色塑造和敍事上不可缺少的一環。他亦非常擅長於長鏡頭 (Long Take) 的運用,以展示其電影中出色的場景設計、場面調度和張力控制。
正正是他對於《哈利波特》系列中所帶來的深入角色描述、展示霍格華茲校園中的角落、尖叫屋中充滿戲劇性的衝突、無縫連接的時光旅行和步入黑暗的氣氛等等,令到《阿茲卡班的逃犯》至今仍然被不少人視為最出色的哈利波特電影,包括個人在內也認為哈利波特系列的後期發展方向,也全因艾方索·柯朗為電影世界觀設立了一個完整的根基和獨特的取向。
以下是三項他對於系列中最大的改革之處。
步入黑暗的改革
若果大家仔細地看的話,你會發現《阿茲卡班的逃犯》中具有四大的變動,而這四大變動為電影世界觀定下了設定和直接地影響了整個系列之後的發展。這四大變動便是氣氛、校服、魔杖和校園,以下一一解說。
若說《神秘的魔法石》(Sorcerer's Stone) 和《消失的密室》(Chamber of Secrets) 是兒童電影的話,那麼《阿茲卡班的逃犯》便是轉折點成為青少年電影。當《阿茲卡班》電影的開場時,當華納兄弟電影公司的標誌出現時,大家已經能夠感受得到電影中氣氛的轉變。於《魔法石》和《密室》的開場中,走向是溫暖的,華納兄弟的標誌沿用著本身金色設計,並且配合陽光白雲的背景。
當來到《阿茲卡班》的開場中時,便開始帶動了整個系列之後的轉變,走向變得冰冷的,由本身金色的設計轉為銀色,並且配合陰沈灰雲的背景。《阿茲卡班》於電影的氣氛上,整體也是被陰沈憂鬱的氣氛所濃罩,色調相當灰沉。大部分的場景不是陰天就是下雨或下雪天,包括開學日是下雨天、魁地奇比賽雷電交加和活米村之行下著雪,再配上天狼星的威脅和催狂魔的存在,整個世界就如同電影中所說「再也不會開心起來」。
這樣的氣氛調子與前兩集相比之下,轉變得相當大,並且直接影響了後作也保持這方向的氣氛發展,甚至是之後還加深更多,比如《混血王子的背叛》(Half-Blood Prince) 中的氣氛也不能再用灰沉來形容,而是黑沉。
角色設定上的改革
艾方索·柯朗追求角色上的細緻描寫,我相信各位哈迷也聽過當他擔任導演時,他要求丹奴·域卡夫 (Daniel Radcliffe)、愛瑪·屈臣 (Emma Watson) 和魯拔·格連特 (Rupert Grint) 為他們的角色編寫文章。除此之外,為了追求角色的描寫度,於服裝和魔杖上,他也向美術和服裝部門要求改革。
首先,於服裝上,所有學院的校服也經過全新的設計,包括長袍和頸巾是最為明顯的。若果與《魔法石》和《密室》中的校服相比,可見經全新設計的校服相對上沒有以前的保守和乖巧,以配合角色開始進入青少年的時期。新設計亦注重突顯角色學院的顏色,比如葛來分多的紅色加深了,並且於長袍的內層也加入紅色,並非只是以前單純黑色的長袍。
另外,於魔杖上,9 成電影中的角色魔杖也經過全新的設計。以往於《魔法石》和《密室》中,角色們的魔杖設計是非常單調和毫無特色的,比如哈利於首兩集中的魔杖真的只是一枝有手握位的木棒而已。但艾方索·柯朗認為魔杖是角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為魔杖是陪伴巫師一生的夥伴,所以每一枝魔杖也必須要有獨特的設計以反映出角色本身的性格特質。
於是,電影中大部分角色的魔杖也經過全新的設計,每一枝也各具特色,比如哈利的魔杖具有修長、輕巧和樹幹形的設計以突顯出他並非最強壯,但具堅持不倒的性格。而妙麗的魔杖是由藤蔓木所造成,因此具有藤蔓紋理的設計,以突顯出她具有遠見和蔓延的影響力。
試想一下,若果艾方索·柯朗最初沒有要求全新的魔杖設計,便不會影響到之後角色們具有特色的魔杖,那麼當故事說到鄧不利多的魔杖原來是接骨木魔杖的時候,若果是一枝不具特色的魔杖時,便會令電影失色不少。至少現今大家也一定會記得那枝像是一串魚蛋形的接骨木魔杖。
以上的服裝和魔杖改革亦一直沿用至之後的電影之中,深深地影響了角色設計和描述。
霍格華茲場景的改革
最後一項便是校園上的改革,透過艾方索·柯朗的執導,於《阿茲卡班》中是正式地將霍格華茲魔法與巫術學校的版圖定了下來,儘管之後的電影具有一些場景上的變動以配合劇情發展,比如於《死神的聖物 2》(Deathly Hallows Part 2) 中為校園加上了一條全新的石橋,以形成兩方大戰的地區。可是,最基礎的版圖是於《阿茲卡班》中被鎖定下來。
與《魔法石》和《密室》中相比,你會發現首兩集電影的場景很多時候也是經過剪接由場景跳場景,很少會讓你看到角色於校園中遊走,由一個地方步行至另一個地方。但當來到《阿茲卡班》時,艾方索·柯朗的鏡頭處理下,讓你能夠清楚地了解校園中每一個地方與地方間的連接。
最好的例子便是電影中哈利和妙麗使用完時光器過後,鏡頭無縫地展示他們由醫院廂房跑至出面的走廊來到鐘塔,經過鐘塔的樓梯來到下面的鐘塔庭院,再於鐘塔庭院跑至有蓋木橋,於有蓋木橋出來後便是石塊群,再經石塊群下山後便能來到海格小屋。以上的鏡頭描述是非常清晰,有如是教導你如何由醫院廂房前往海格小屋。
艾方索·柯朗除了將所有校園中的地方正式地確實其位置之外,同時亦將一些首兩集的場景轉移了位置。比如於《密室》中,我們可看到渾拼柳一樹是位於霍格華茲的庭院之內,但於《阿茲卡班》中,他決定將渾拼柳移動至校園外。這樣便能夠讓鏡頭同時看到霍格華茲和渾拼柳於四季下的變化,作出場景過渡。
同時,亦為電影故事的發展變得更合理,試想想?一顆這麼危險的渾拼柳種於學校庭院內,每天也有師生經過,也太不合理吧?而且渾拼柳本來的意義就是提供秘道給雷木思前往尖叫屋中化身成狼人,應該是種植於閒人也不會接近的郊外更為合理。
霍格華茲校園中的場景改革和定位亦一直沿用至之後的電影之中,有趣的是,特別大的影響反而是在於之後的《哈利波特:鳳凰會的密令》(Order of the Phoenix) 官方遊戲上,因為該遊戲於 2007 年推出時,是一部開放世界冒險類遊戲,玩家能化身成為哈利於整個霍格華茲的完整校園中遊走,而當中大部分的場景設計也是深深地受到當時《阿茲卡班》電影中所定下來的版圖所影響。
[/align]
延伸閱讀
艾方索的電影美學:https://vimeo.com/77015765
艾方索的長鏡頭:https://vimeo.com/178998995
阿茲卡班是佳作:https://youtu.be/JdjPQZTVvm4
所有電影開場:https://youtu.be/Ctt3d8s-1xI
本文同時發於 Pop-session 子站J.K. 羅琳魔法世界觀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