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國時期的「英雄」
我們先來看看南宋以前對曹操的評價,《後漢書‧郭符許列傳》:
曹操微時,常卑辭厚禮,求為己目。邵鄙其人而不肯對,操乃伺隙脅邵,邵不得已,曰:「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
《三國志‧武帝紀》說:
太祖少機警、有權數,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國橋喬玄、南陽何顒異焉。玄謂太祖曰:「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何夔傳》:
太祖性嚴,掾屬公事,往往加杖,夔常蓄毒藥,誓死無辱,是以終不見及。
前者意思是說,在曹操還沒發跡的時候常常低聲下氣、禮數兼備,就為了把人才納為己用,但是許邵看不起他,所以曹操就威脅他,許邵不得已才硬擠出了一句話來稱讚曹操。其實曹操會被鄙視是正常的,很多人說曹操疑心病重,愛才又妒才,這是因為曹操是朝廷宦官的養子,更明白一點就是有權有勢的太監所收養的小孩,即使在朝中有權力,仍然被鄙視,而且許多文獻都一致記載曹操年輕的時候是個拿劍亂跑的死小孩,沒什麼「品格兼優」的作為,被他人輕視是自然,《世說新語‧方正》也記載宗世林「甚薄其為人」的佚事。
而後者則說,曹操年少的時候就很聰明,也有洞見之才,這從《世說新語‧容止》紀載的因為匈奴使節看出偽裝成捉刀人的曹孟德,在匈奴使節離去之後曹孟德馬上派人追殺匈奴使節一事可看得出來。但是遊手好閒不務正業,所以沒人知道他有多聰明,只有橋先生跟何先生看出他的才能,說曹操才是能安定天下的人物。後者則描述了曹孟德在公事上嚴格專注的程度,做不好就打,古代文官如果被打等同於人格被污辱,人格被污辱後為了自清只有自殺一途,對於這件事我們留到〈觸龍說趙太后〉再詳說。同時說明了朱元璋不是第一個公然會打文官的皇帝,且曹孟德處理公事的用功和嚴謹程度不亞於清朝雍正帝。這和上述的《後漢書》描述重點不同,原因在於《後漢書》寫的是東漢的事,站的立場是東漢王朝的立場,對東漢王朝來說曹操、曹丕父子檔就是篡奪政權的奸賊,當然要用力地寫得難聽一點,而《三國志》以魏為正統,當然要寫好的一面。不過我自己是比較相信《三國志》,畢竟誇大之辭很容易看得出來,貶抑之辭就不容易被意識到。而「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一句也是多數人對曹操的印象,無論這是不是許邵的違心之論,至少這是很中肯的評價。因為確實,曹孟德就是亂世的英雄。
再來看看以評價人物為名的《世說新語》怎麼說曹操:
〈假譎〉
魏武少時,嘗與袁紹好為游俠,觀人新婚,因潛入主人園中,夜叫呼云:「有偷兒賊!」青廬中人皆出觀,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婦與紹還出,失道,墜枳棘中,紹不能得動,復大叫云:「偷兒在此!」紹遑迫自擲出,遂以俱免。
魏武常言:「人欲危己,己輒心動。」因語所親小人曰:「汝懷刃密來我側,我必說心動。執汝使行刑,汝但勿言其使,無他,當厚相報!」執者信焉,不以為懼,遂斬之。此人至死不知也。左右以為實,謀逆者挫氣矣。
魏武常云:「我眠中不可妄近,近便斫人,亦不自覺,左右宜深慎此!」後陽眠,所幸一人竊以被覆之,因便斫殺。自爾每眠,左右莫敢近者。
前兩則足見曹孟德少時機制的特質,這符合《三國志》對曹操的描述,雖然第一則真的不是甚麼正經事((即使世說新語是小說也不禁想「曹大哥袁大哥你們小時候都幹啥去了))。第三則是多數人以為曹孟德多疑的來源,我也認為曹孟德多疑是很正常的,因為他生活在官宦之家,即便小時候再P也見識到了不少朝廷的明爭暗鬥,在那樣環境下成長的人,能不多疑猜忌嗎?
至此要說明一下,那時候人們所以為的「英雄」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漫威、DC英雄那樣,那是美利堅英雄主義,中國傳統觀念的「英雄」是能文能武的。肚子裡沒點墨水只會打仗,就算打了勝仗也不夠格稱為英雄,所以不會看到有任何史書說諸葛亮是英雄,因為他只會文,也不會有史書稱關羽張飛是英雄,因為他們只會武。什麼?關公會讀《春秋經》?可是他寫不出「新春秋經」啊!妳看看那岳飛還寫得出「笑談渴飲匈奴血」呢!
那麼三國時代有誰是英雄呢?我們來看看蘇軾蘇子瞻葛格的作品:
〈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前赤壁賦〉
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缭,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扵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曹孟德、周公瑾正是在三國時代能文能武的「英雄」。子瞻葛格以「橫槊賦詩」簡單的四個字完美地詮釋孟德大哥在當時的威風,哪個傢伙能在戰船上拿著槳作詩!真是壯哉我孟德公。建安五言詩的風潮也是由孟德大哥帶起,孟德大哥雖然寫得一手好四言詩,卻寫不好五言詩,這是因為自詩經時代以來,詩歌形式都是以四言為主,直到東漢末年至建安時代才發展出五言詩,而孟德大哥就是在五言詩準備高漲的浪潮頂上的浪尖,他兩個兒子曹丕曹子桓葛格,和曹植曹子建葛格,與建安七子一起開創文學史上另一個輝煌。
這裡岔出提一下孟德大哥的四言詩寫得有多好,有的時候比起史書,更能言明一個人物的心志,〈短歌行〉即是孟德大哥的豪情壯志,〈短歌行〉其一最後四句:「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可見孟德大哥的求賢若渴,他也是漢以後第一個敢公然宣稱只要是大才,不管孝不孝廉,孟德大哥都敞開雙臂歡迎((?))
孟德大哥愛才卻妒才,建安七子之中的孔融即是不知收放自如,最後獲罪。這份忌妒心起自孟德大哥是被宦官養大的,還沒打出名號的時候又沒事被人家鄙視,養成愛才又妒才的矛盾心情也是很合理的。而且歷史上不知道多少個只妒才卻不愛才的皇帝,甚至根本沒意識到人家是才,就把人家給砍了。
雖然公瑾葛格沒有作品流傳後世,但「顧曲周郎」的美名卻跟孟德大哥的作品一樣長壽,不過公瑾葛格精通音律在史書記載上只有寥寥幾句,《三國志‧吳書‧周瑜傳》記載:
瑜少精意於音樂,雖三爵之後,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故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
這也是「顧曲周郎」典故的由來,就這一句,公瑾葛格被羅貫中為了凸顯諸葛亮而在《三國演義》中扭曲形象後,唯一存留在世俗形象(戲劇形象)中比較好的一面。((公瑾葛格真的超衰))還有北宋的子瞻葛格寫下了〈念奴嬌〉赤壁懷古,記下三國的周郎在當時是多麼英姿颯爽。孟德大哥的形象轉變比公瑾葛格複雜,因為孟德大哥後來被追封為魏武帝,是曹魏「君主」之一,曹魏也確實終結了東漢王朝,所以孟德大哥觸動到了歷史正統的辯證。孟德大哥在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時候就有考慮到歷史會怎麼對待他,因此遲遲不敢拉下漢獻帝,甘願當一輩子的曹丞相,但孟德大哥沒想到的是他所擔心的正統辯證會在一千多年以後以他想不到的形式改變他在眾人和歷史上的形象。
===========================================
然後我想睡了,先到這裡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