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閒談歷史聊天室 第一期:「白面」英雄曹孟德(下)(08/28)

發表於
身為歷史狂人的我時不時在其他樓或是版面因為一點點小開關就大發作、一發不可收拾,每次都覺得有些不好意思。但開這個版最主要的原因是,歷史、古文等類我所喜愛的科目在華人體制或臺灣教育下被迫變得無趣又枯燥,我算是少數在這樣的體制下還自動喜歡上這兩樣東西的怪咖,並且昏了腦袋掉進歷史與古文交織成的龐大漩渦中,準備奉獻一生。

因此我想靠著自己的方式,讓更多人了解到歷史、古文不是那麼枯燥乏味的東西,故開了這個版面,之後將以專欄的方式介紹各種有趣的歷史,如有不妥可以告知,我會馬上刪文。

這樓歡迎各位來討論歷史,或是跟我說對哪段歷史有興趣,想聽我說說的也行。(希望不會誤人子弟XD)但希望不要歪樓或純聊天。
由於在下不才專長是中國上古史(秦漢以前)與古文字研究,在這範圍以外的都是求學過程中自己亂看、整理、體會出來的。所以我預計出的篇章大概都以中國史為主,歐洲史懂些許皮毛,如果有人留言是超出我認識範圍以外的我會盡量用空閒時間搜索資料,並統整出我的想法。

需注意:本專欄文章皆為在下不才對眾多資料的統整和感想,可以不同意也歡迎討論。

最後放上對我影響很深的一位老師曾說的一句話,替這個專欄作開頭,也是我對自己的期許──

「研究歷史,是從過去找現在的答案。」
7

本文作者

  • 複雜魔法修習者
  • 72  793

愛德華‧柚捏‧生研 @reonnene0611

4
第一期:「白面」英雄曹孟德

  不知道大家在魏、蜀、吳三國時期裡,最喜歡的英雄是誰?或者該這樣問,各位認為三國之中哪幾位才有資格被稱作「英雄」?
  我在《真‧三國無雙》中最喜歡的角色是星彩,但最喜歡的國家是魏國,原因是我認為曹操才是真正的三國英雄。
  這個想法說出來大概會令許多人驚訝,因為現今對曹操的想像是「矮小」、「奸詐」、「多疑」等負面形象。然而這是經過刻意加工後的曹操形象,在「南宋」以前對曹操的評價和形象並非如此。
  可能有人以為這是《三國演義》流行天下的錯,確實小說《三國演義》的名氣和影響力比《三國志》大,各種三國電視劇、遊戲都是依《三國演義》而改,不是具有正史地位的《三國志》。((因為要是透過《三國志》來演的話一堆口耳相傳的英雄沒演兩集就沒戲份了,例如趙子龍大哥)) 這說法不完全正確,事實上在羅貫中之前,「曹操奸巧」、「蜀漢正統」的印象早已流傳許久、根深蒂固,這與中國特有的歷史觀有關係:「正統」。


一、統天下之正

  「正統」是指一個政權統治天下的正當性。這個概念在西漢武帝時被董仲舒歸納、整理,最後提出「三統曆」以明漢朝劉家的政權統治正當性。「三統曆」認為每個朝代改換的時候都要易服色、改正朔等等,易服色是改變服飾的顏色,改正朔則是修改「歲首」為哪一個月。夏朝建寅(以一月為歲首),尚黑,為「正黑統」。後來商湯革夏命,建子(以十二月為歲首),尚白,為「正白統」。周武王革商命,建亥(以十一月為歲首),尚赤,為「正赤統」。秦昭襄王於B.C.256滅東周,秦始皇二十六年、B.C.221統一天下後,建戌(以十月為歲首),尚黑。漢高祖革秦命,因襲舊習,仍以戌月為歲首,但改服色為黃色,原因是秦王朝尚黑,在五行之中屬水,以「五德終始說」來看,土剋水,土的代表色為「黃色」,故自漢朝開始正黃色就成為了皇家的顏色,此後王莽篡漢雖然想重新改正朔、易服色,但隨著他迅速倒台而終告失敗。正黃色為皇帝代表色的印象,也就自漢朝傳承了兩千多年。至今中國古典戲劇或是電視劇中,使用正黃色為服色的只有皇帝、皇后、皇太后等皇室中人,一般人不得隨便使用正黃色。

  順帶一提,西漢劉歆改「三統曆」為「太初曆」,西漢初年以來的秦曆改回夏曆,之後朝代的改曆也只是改閏年閏月,沒有再更動過歲首,因此到了現在農曆還是以一月為歲首,所以農曆除了稱陰曆以外,也可以叫做「夏曆」。

  有人以為董仲舒的「正統說」是用木、火、土、金、水的五行概念建構的:屬火的周剋屬金的商、屬水的秦剋屬火的周、屬土的漢剋屬水的秦。但這無法解釋為何剋屬水的夏是屬金的商,金跟水是相生關係。而且在董仲舒的大作《春秋繁露》中並未特別解釋為什麼夏商周是「黑」、「白」、「赤」。因此除了歲首稍稍可信以外,其餘的只是董仲舒為了說服天下而編出來的漢王朝統治正統的解釋。不過也多虧他正式提出「正統」的概念,其後各朝各代各族無不在稱帝以後用力地要史官、文人替自己立個「正統」,以宣示「我統治天下就是對的啦!大家不要反我喔喔喔喔!」
  從周武王在準備伐商時,宣傳「天命靡常」的想法,到董仲舒正式提出「正統」概念,各朝代間就存在著一些微妙的「統治傳承」,如後人以五行說解釋夏、商、周、秦、漢朝代的天命更替,同時也影響不同時代對於曹操的評價。

愛德華‧柚捏‧生研 @reonnene0611

3
二、三國時期的「英雄」
 
 
  我們先來看看南宋以前對曹操的評價,《後漢書‧郭符許列傳》:
 

曹操微時,常卑辭厚禮,求為己目。邵鄙其人而不肯對,操乃伺隙脅邵,邵不得已,曰:「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

 
  《三國志‧武帝紀》說:
 

太祖少機警、有權數,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國橋喬玄、南陽何顒異焉。玄謂太祖曰:「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何夔傳》:
 

太祖性嚴,掾屬公事,往往加杖,夔常蓄毒藥,誓死無辱,是以終不見及。

 
 
  前者意思是說,在曹操還沒發跡的時候常常低聲下氣、禮數兼備,就為了把人才納為己用,但是許邵看不起他,所以曹操就威脅他,許邵不得已才硬擠出了一句話來稱讚曹操。其實曹操會被鄙視是正常的,很多人說曹操疑心病重,愛才又妒才,這是因為曹操是朝廷宦官的養子,更明白一點就是有權有勢的太監所收養的小孩,即使在朝中有權力,仍然被鄙視,而且許多文獻都一致記載曹操年輕的時候是個拿劍亂跑的死小孩,沒什麼「品格兼優」的作為,被他人輕視是自然,《世說新語‧方正》也記載宗世林「甚薄其為人」的佚事。
 
  而後者則說,曹操年少的時候就很聰明,也有洞見之才,這從《世說新語‧容止》紀載的因為匈奴使節看出偽裝成捉刀人的曹孟德,在匈奴使節離去之後曹孟德馬上派人追殺匈奴使節一事可看得出來。但是遊手好閒不務正業,所以沒人知道他有多聰明,只有橋先生跟何先生看出他的才能,說曹操才是能安定天下的人物。後者則描述了曹孟德在公事上嚴格專注的程度,做不好就打,古代文官如果被打等同於人格被污辱,人格被污辱後為了自清只有自殺一途,對於這件事我們留到〈觸龍說趙太后〉再詳說。同時說明了朱元璋不是第一個公然會打文官的皇帝,且曹孟德處理公事的用功和嚴謹程度不亞於清朝雍正帝。這和上述的《後漢書》描述重點不同,原因在於《後漢書》寫的是東漢的事,站的立場是東漢王朝的立場,對東漢王朝來說曹操、曹丕父子檔就是篡奪政權的奸賊,當然要用力地寫得難聽一點,而《三國志》以魏為正統,當然要寫好的一面。不過我自己是比較相信《三國志》,畢竟誇大之辭很容易看得出來,貶抑之辭就不容易被意識到。而「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一句也是多數人對曹操的印象,無論這是不是許邵的違心之論,至少這是很中肯的評價。因為確實,曹孟德就是亂世的英雄。
 
  再來看看以評價人物為名的《世說新語》怎麼說曹操:
 
〈假譎〉

魏武少時,嘗與袁紹好為游俠,觀人新婚,因潛入主人園中,夜叫呼云:「有偷兒賊!」青廬中人皆出觀,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婦與紹還出,失道,墜枳棘中,紹不能得動,復大叫云:「偷兒在此!」紹遑迫自擲出,遂以俱免。

 

魏武常言:「人欲危己,己輒心動。」因語所親小人曰:「汝懷刃密來我側,我必說心動。執汝使行刑,汝但勿言其使,無他,當厚相報!」執者信焉,不以為懼,遂斬之。此人至死不知也。左右以為實,謀逆者挫氣矣。

       

魏武常云:「我眠中不可妄近,近便斫人,亦不自覺,左右宜深慎此!」後陽眠,所幸一人竊以被覆之,因便斫殺。自爾每眠,左右莫敢近者。

 
 
  前兩則足見曹孟德少時機制的特質,這符合《三國志》對曹操的描述,雖然第一則真的不是甚麼正經事((即使世說新語是小說也不禁想「曹大哥袁大哥你們小時候都幹啥去了))。第三則是多數人以為曹孟德多疑的來源,我也認為曹孟德多疑是很正常的,因為他生活在官宦之家,即便小時候再P也見識到了不少朝廷的明爭暗鬥,在那樣環境下成長的人,能不多疑猜忌嗎?
 
  至此要說明一下,那時候人們所以為的「英雄」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漫威、DC英雄那樣,那是美利堅英雄主義,中國傳統觀念的「英雄」是能文能武的。肚子裡沒點墨水只會打仗,就算打了勝仗也不夠格稱為英雄,所以不會看到有任何史書說諸葛亮是英雄,因為他只會文,也不會有史書稱關羽張飛是英雄,因為他們只會武。什麼?關公會讀《春秋經》?可是他寫不出「新春秋經」啊!妳看看那岳飛還寫得出「笑談渴飲匈奴血」呢!
  那麼三國時代有誰是英雄呢?我們來看看蘇軾蘇子瞻葛格的作品:
 
 
〈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前赤壁賦〉

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缭,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扵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曹孟德、周公瑾正是在三國時代能文能武的「英雄」。子瞻葛格以「橫槊賦詩」簡單的四個字完美地詮釋孟德大哥在當時的威風,哪個傢伙能在戰船上拿著槳作詩!真是壯哉我孟德公。建安五言詩的風潮也是由孟德大哥帶起,孟德大哥雖然寫得一手好四言詩,卻寫不好五言詩,這是因為自詩經時代以來,詩歌形式都是以四言為主,直到東漢末年至建安時代才發展出五言詩,而孟德大哥就是在五言詩準備高漲的浪潮頂上的浪尖,他兩個兒子曹丕曹子桓葛格,和曹植曹子建葛格,與建安七子一起開創文學史上另一個輝煌。

  這裡岔出提一下孟德大哥的四言詩寫得有多好,有的時候比起史書,更能言明一個人物的心志,〈短歌行〉即是孟德大哥的豪情壯志,〈短歌行〉其一最後四句:「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可見孟德大哥的求賢若渴,他也是漢以後第一個敢公然宣稱只要是大才,不管孝不孝廉,孟德大哥都敞開雙臂歡迎((?))
  孟德大哥愛才卻妒才,建安七子之中的孔融即是不知收放自如,最後獲罪。這份忌妒心起自孟德大哥是被宦官養大的,還沒打出名號的時候又沒事被人家鄙視,養成愛才又妒才的矛盾心情也是很合理的。而且歷史上不知道多少個只妒才卻不愛才的皇帝,甚至根本沒意識到人家是才,就把人家給砍了。

  雖然公瑾葛格沒有作品流傳後世,但「顧曲周郎」的美名卻跟孟德大哥的作品一樣長壽,不過公瑾葛格精通音律在史書記載上只有寥寥幾句,《三國志‧吳書‧周瑜傳》記載:
 

瑜少精意於音樂,雖三爵之後,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故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

 
  這也是「顧曲周郎」典故的由來,就這一句,公瑾葛格被羅貫中為了凸顯諸葛亮而在《三國演義》中扭曲形象後,唯一存留在世俗形象(戲劇形象)中比較好的一面。((公瑾葛格真的超衰))還有北宋的子瞻葛格寫下了〈念奴嬌〉赤壁懷古,記下三國的周郎在當時是多麼英姿颯爽。孟德大哥的形象轉變比公瑾葛格複雜,因為孟德大哥後來被追封為魏武帝,是曹魏「君主」之一,曹魏也確實終結了東漢王朝,所以孟德大哥觸動到了歷史正統的辯證。孟德大哥在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時候就有考慮到歷史會怎麼對待他,因此遲遲不敢拉下漢獻帝,甘願當一輩子的曹丞相,但孟德大哥沒想到的是他所擔心的正統辯證會在一千多年以後以他想不到的形式改變他在眾人和歷史上的形象。


===========================================

然後我想睡了,先到這裡XD

愛德華‧柚捏‧生研 @reonnene0611

3
三、《資治通鑑》VS.《資治通鑑綱目》


  時序快轉一千年左右來到北宋末年,A.D.1127。

  這一年盤據北方的女真族南下,擄走宋欽宗、宋徽宗,佔據長江以北,建立金朝,史稱「靖康之變」。剩下的宋朝王室逃難到長江以南的杭州,建立南宋,與北方的金朝相抗衡......


  什麼?北宋亡了跟曹操的評價有什麼關係?


  關係可大了!


  什麼?北宋亡了又不是曹操的鍋?是女真人跟欽、徽二宗的鍋啊!


  是的,若孟德大哥地下有知,想起這件事也一定覺得莫名其妙,北宋亡了、宋室偏安到底干他這個一千年前的人什麼事。

  前頭提到子瞻葛格對孟德大哥的評價仍然是傳統定義下的英雄,代表北宋人對曹操、曹魏的看法是延續《三國志》以曹魏為正統的觀念,連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也還是以曹魏為三國時代的正統政權。所以曹操的形象改變不是在北宋,而是偏安的南宋。

  南宋人見收復失土無望了,就乾脆「直把杭州當汴州」,與金朝表面上勢不兩立,私底下還是通商往來。但是南宋人想到了一件事,北方金朝有個皇帝,南方宋朝也有個皇帝,那哪個皇帝才是「真‧天子」呢?想當然耳,南宋人一定會說宋室趙姓皇帝才是真正的天子!可是金朝人往回推算朝代正統,南宋以前是北宋,北宋疆土南北貫通,除了北方的遼、西邊幾個外族國家以外,統治了大部分漢人居住的地區,正統自然是北宋王朝。北宋以前是五代十國,大家都在爭正統,但沒想到正統給了軍閥趙匡胤,自然不用討論。五代十國以前是大唐王朝,這正統穩當當不用說,大唐以前是統一南北朝的隋王朝,南北朝之前是司馬氏的兩晉王朝,司馬炎篡曹魏,建立晉朝,爾後吞滅孫吳、蜀漢,再度統一天下,所以晉朝正統也沒什麼好爭。曹魏是被晉篡的,而且曹魏也是篡漢建國,這樣看下來怎麼說曹魏都是正統。畫成簡表的話,大概就長這樣子:



東漢→曹魏→西晉→東晉→隋→唐→北宋


  那麼篡了北宋的金朝理當接續在北宋的後面變成這樣囉?



東漢→曹魏→西晉→東晉→隋→唐→北宋→金(V)



  南宋人趕忙抗議:不對不對!宋室都還在,正統哪輪得到女真人的假王朝!正統應該是南宋繼承!
  然而南宋人又想到了一個問題,南宋要怎麼證明自己才是正統?

  周革商命、秦滅周、漢代秦,都是用天命作為說詞,但兩方人馬都堅稱天命在自己身上,接著就要看地緣跟血緣關係,地緣是看上個朝代的都城還是不是自己的都城,或是在自己的管轄之下,血緣更簡單,只要是前朝皇室之後都有資格出來爭個正統。
  想想如果按照上面那條正統鏈,北宋的汴京不用說了,現在南宋都只能在杭州想想而已;往上想大唐都城在長安,長安在北方,北方現在是金......不行!再往上想隋朝都城跟唐朝一樣都在北方,繼續往上想,東晉都城在建康,也就是南京,剛好南京在南宋疆土內,但西晉的都城卻是承繼曹魏的洛陽,洛陽城同時也是東漢的都城,而洛陽位在金朝統治下的北方。

  想來想去地緣上沒南宋的份,血緣上也不必說了,除了北宋以外,上面一排朝代都跟姓趙的一點關係也沒有。

  後來南宋人想到問題的癥結點在哪了,三國時代的曹魏,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曹丕逼漢獻帝退位自己當皇帝,繼承東漢都城洛陽建國,但是當時候還有一個國家自稱自己是漢景帝中山靖王玄孫,龜在四川成都自己稱帝的劉(愛)玄(哭)德(鬼)!地緣親不如血緣親,曹魏算老幾,蜀漢賽高!南宋人趕緊翻地圖,看看成都現在在哪......怎麼這麼剛好成都還在宋王朝的統治底下呢!那再來看看我們一代名臣司馬光大人寫的《資治通鑑》怎麼說吧............


  南宋人大驚!


  《資治通鑑》怎麼會寫曹魏是正統呢,所以有個南宋人動手改了司馬光的《資治通鑑》,那個南宋人就是在鵝湖跟陸九淵吵架的朱熹老兄,朱老兄覺得司馬光的《資治通鑑》沒寫好,所以決定動手幫司馬光改改作文,後來寫定命名為《資治通鑑綱目》,把原本司馬光寫好的曹魏正統,改成蜀漢正統。什麼?一代名臣司馬光的著作這麼容易可以改嗎?朱老兄都可以硬把自己的話塞進〈大學〉裡面,還怕改司馬光作文嗎。改過以後正統鏈就變成這樣了:



東漢→蜀漢→西晉→東晉→隋→唐→北宋→南宋(V)



  南宋人勝出!


  總而言之,朱老兄改的作文雖然沒有得到後世皇帝青睞,卻影響民間對曹操的想法。爾後羅貫中藉此彰顯劉備的大義、扭曲孟德大哥的形象、貶低公瑾葛格的才智,以寄託自己的抱負,又多虧大家喜歡讀小說不喜歡讀史書,《三國演義》裡曹操奸邪、周瑜氣狹,劉備諸葛亮都大義凜然的聖父形象,就刻印在人們的印象裡直到今天。

愛德華‧柚捏‧生研 @reonnene0611

3
四、白面花臉


  中國通俗小說可以追溯到唐代的變文、宋代的話本,而宋代話本從這裡分出了兩條路,一條是繼續走在通俗小說上,一條是戲劇演出。元、明時代的中國傳統戲劇的基本程式已經大致完備,生、旦、淨、末(後併入老生)、丑的腳色行當業已誕生。中國傳統戲劇有一個特色就是非常標籤化,好人、壞人一眼明瞭。例如,如果是官生(當官的生行),帽翅如果是方的就是好官,帽翅是尖的就是奸官,帽翅是圓的就是糊塗官。在中國傳統戲劇上,曹操的扮演者通常由淨行(花臉扮相)出演,但曹操的臉譜底色是白的,臉譜底色是白色的話代表該角色是個奸臣,至今無改。

  一名人物的評價和歷史形象會因為各個時代的需求而有所轉變,孟德大哥只是比較明顯的例(箭)子(靶)。這是因為歷史解釋無法達到絕對客觀,多少都會有點主觀參雜其中,再者就是官修史書通常站在官方立場多少會替在上位者諱,進而更動對某段歷史、某個人的解釋與評價,因此歷史不應該從一個角度看,將書寫同一件事的資料放在一起才能回復較為客觀的歷史現場。


  講簡單點就是,把歷史課本用在考試上就好,但真正享受歷史不能靠歷史課本。




蒔釉(阿時 @gm40448101

0
臥槽看看我在仙境發現了什麼Σ(*゚д゚ノ)ノ

我之前看三國演義的時候,好像讀到曹操大哥說「生子當如孫仲謀」之類的話,就覺得曹操識人能力不一般,好感度直直飆升~XD
雖然跟在曹操身邊做事多年的荀彧最後下場也滿慘

另外偷偷表白吳國四都督和諸葛亮XDD

愛德華‧柚捏‧生研 @reonnene0611

0
@gm40448101
「生子當如孫仲謀」這句話是《三國志》裴松之注引《吳歷》的話,後來被辛棄疾寫進詞裡,孟德公眼力真的很好,但那個忌妒心真的改不過來,所以要像楊脩那樣知道給孟德公留面子ww
但比起孫權,我比較喜歡孫策,可惜英年早逝了。

這是討論串底端!何不幫忙讓這串魔法煙綿延下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