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之前,我推薦大家先去看看我寫的小短篇同人文:《魔法、巫師與莫魔》
我在裡面簡單的提到了我對「巫師之於魔法的運作」的理解,希望大家喜歡。如果大家對於文中的敘述有疑問,或是也可以在同人文內回覆,或在這邊提出疑問。
(嗯,推薦自己寫的同人文,我不要臉我很抱歉OTZ)
......
............
好,我相信大家都看完了,那就容許小的開始表演了。( •̀ ω •́ )✧
(來源:網路)
魔法之於巫師,是個什麼樣的能力?
其實我不是用科學研究魔法的第一人。
事實上,魔法世界中各個領域的研究員都是抱持科學的態度研究魔法的,因此才會有大量的理論出現在魔法的各個領域中,這些理論描述了各式各樣的魔法的運作原理,而基於這些理論也衍生出許多著作與發明。
說到這邊,我想要再額外強調一件事:魔法的範疇很大、超大、非常大!
我相信大家都知道這件事情(至少我確定讀過小說的人都知道這件事情),但這件事情其實常常被大家忽略。畢竟決鬥的時候不會用到星象學和算命嘛,當正氣師在外面跟黑巫師拚死拚活的決鬥時,那些光彩奪目的符咒交錯閃耀,自然會蓋掉郭波拉第三定律對魔藥學發展的重要性。
你們到這兒來,是為了學習調配魔法藥劑的精密科學與正確技術。這裡沒什麼機會讓你們傻呼呼地揮動魔杖,因此會有許多人想不通,這怎麼可以算是一種魔法。我並不期待你們會真正了解,一鍋細火慢燉,咕嘟咕嘟冒著白煙的深釜所特有的美感,或是那些爬進人類血管、混亂他們心智、迷惑他們感官的液體,有著多麼妙不可言的魔力......我可以教導你們如何萃取名聲,熬煮榮耀,甚至阻止死亡——前提是,你們不能像我常常教到的那些超級蠢蛋那麼愚昧。
–––石內卜,《神秘的魔法石》
就像石內卜說的,魔藥學本身就是一門科學技術,也是一門魔法,而這類敘述自然也適用於其他魔法領域,包含天文、算命、占卜、藥草和奇獸飼育學等
天文、算命和占卜這三門皆為觀測與未來的科目,依我個人的理解,天文學觀測性質最重、占卜學天分要求最高。大家或許能理解占卜學與魔法的關聯,畢竟真正的先知確實存在,像是葛林戴華德和崔老妮都是,(嗯,崔老妮的情況比較複雜,)但是為何天文學被歸類為魔法領域?老實說,我也不知道¯\_(ツ)_/¯,但是人馬一族透過高超的占卜與天象觀測等民族技藝,發展成足以與巫師匹敵的社會性智慧物種,你要說天文學與魔法沒有任何關聯,好像也說不過去。
今晚的火星特別明亮。
亮得很不尋常。
–––如男,《神秘的魔法石》
(所以我說火星你到底是在亮幾點的?)
這三門科目在任何資料中的資訊都相當少。天文學只有在作業和考試的時候出現過,算命學只有妙麗有上,而占卜學的老師都在招搖撞騙耍學生(抱歉了文妲)。如果我要對魔法提出任何理論,我必須選擇出現頻率更高的科目,也就是符咒學和變形學(所以前半段幾乎都是廢話抱歉)。
我在我寫的同人文中提到了一個基礎的概念,就是「魔法是巫師自身的延伸」。魔法是一種能力,就像手腳一樣,可以幫我們做事,但這個概念背後有另一個我沒提到的重點:魔法的能力是「可被訓練的」。你不可能一出生就知道怎麼用刀叉,你比較有可能在學習的時候不小心把盤子甩下桌
提個反例,洛哈就是最為明顯的例子。他太專注於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決定將他的記憶咒磨練到完美的地步。他的記憶咒技巧是完美了沒錯,但他其他方面的魔法技術也已經退化到無能且難以回復的地步。
偏題一下,洛哈的魔杖只有九吋長,是正常魔杖長度範圍的最低標,這似乎正是他未來會出現的心智缺陷的寫照。
幾乎沒有任何學生有辦法在第一次嘗試新咒語時就成功,這不是因為那些咒語有多難、背後有多麼複雜的理論,更可能的原因是他們對該魔咒的能力都還沒有被訓練過。
但是除了大量的練習以外,魔法教育跟我們一般學習有著一個顯著差異:相信和想像力。
撇除魔法背後的理論和巫師本身資質上的個體差異,能不能成功施展,你相不相信你會成功占了相當大的比例。學生在初次接觸新魔法的時候沒辦法一次就成功就是因為他們「想像不出自己成功的樣子」,因此「不相信自己會成功」。簡單來說,想像力就是你的超能力。
回想一年級時的飄浮咒課程,為什麼是選擇用羽毛作為練習對象?榮恩把山怪的木棍飄浮起來的時候他也沒有看起來特別累啊,那特別選擇羽毛的原因是什麼?答案就是因為「羽毛很輕」,所以羽毛飄起來的畫面「很容易想像」,容易想像就容易成功。
變形學也是同樣的道理。撇除物品的複雜度等因素,學習教材都會盡量採用兩個本質上或看起來相似的東西做變形,選本質上相似的東西是因為魔法的運作會相對簡單,而看起來相似的東西則是因為容易想像。
妙麗看似是例外,其實不太算是。他就學前在家練習時就有成功的經驗,加上他又熟讀(簡直是背熟了)全部的課本,在理論與心理素質都有絕對優勢,讓他在學習新魔法上無往不利。資質輾壓的例子。
舉一個這麼基本的例子好像沒什麼說服力,那舉一個高難度的符咒好了。哈利第一次召喚出完整的護法時,就是因為他看到自己成功了,所以在同一個時間點,他「知道」自己會成功,所以他才有辦法真的成功。在這邊,「知道」就是「相信」的最高級,哈利不需要相信自己,因為在已經知道會成功的情況下,成功就是理所當然的結果。
我知道我這次可以辦得到,因為我已經做過一次了......這樣可以說得通嗎?
–––哈利,《阿茲卡班的逃犯》
(來源:Wizarding World)
經驗會加強行為與結果之間的連結,這就是學習魔法時需要反覆練習的原因,你成功越多次,那你就越相信你做得到,最後成功對你來說就是理所當然的結果;反之,你失敗的比例越高,那你就越相信你會失敗,而失敗就會變成你理所當然的結果。心理學中有不少類似的實驗跟理論,這可能就是目前教育中較為缺乏的部分之一,學生很難相信他們自己在弱點科目上是學得會、做得到的。
有點像是抽卡迷信,你做了某些事情,並相信做這些事情會讓你抽到你想要的角色,如果最後你真的抽到了,你就會將那些行為與成功的結果連結,下次再做出相同的行為。這之間的差異就是魔法是真的可以成真,而你只是不科學地無視抽卡機率而已哈哈哈。
這也是為什麼施展不赦咒之所以罪無可赦的原因,因為真心相信對方不配擁有自我意識、將他受到的折磨視為理所當然、甚至認為他不值得存活在世界上,不但有這些邪惡的想法而且還做出行動將其實現的人,不論是誰都會認同他是個邪惡的人。
現在我們知道行為與結果會形成經驗,那在學習魔法時的「行為」又是什麼?答案就是咒文和手勢。無聲咒之所以困難,其實就是因為在學生心中,咒文與手勢等「行為」可以幫助他們想像出成功的畫面,因此與「成功的結果」有著相當強烈的連結。而在書中鮮少有對手勢的描述,或許是因為手勢與結果的連結普遍不強烈,而在多次的成功經驗後,巫師們為了方便施法,便下意識地將結果與單一行為做連結,而捨棄了手勢,進而加深了無聲咒的難度,因為唸咒已經是與成功的畫面唯一的連結,少了唸咒的環節就難以讓學生想像出成功的結果,這才是無聲咒難以成功的原因。
換句話說,不論是咒文或是手勢,對魔法的施展來說理論上都不是必須存在的。
那為什麼行為與結果的連結對學習魔法這麼重要?答案出乎意料的明顯:因為巫師也「看不到魔法是怎麼運作的」,就像是操縱一隻不存在的手,你如果無法感受到這隻手與你自身的連結,那你自然就無法學習如何控制它,而施展魔法的「結果」就是感受這個連結的方法。
我們會發現,巫師在學習的過程其實跟麻瓜大致相同,所以知道這些事情之後,我們可能會覺得魔法其實蠻「普通」的。但如果你把看事情的角度轉到巫師本身,你會發現魔法對巫師來說更是多麼的「理所當然」,如果你在學習魔法的經驗跟學習跟魔法無關的所有事情都差不多,那魔法對巫師來說就真的只是「理所當然的能力」而已。
咒文與手勢,在魔法中真的不是必需的嗎?
根據上一段的部分結論,我確實認為咒文與手勢等動作在施展魔法的過程中都不是必需的。那麼除了動作與結果的連結以外,有沒有咒文與手勢必須存在的理由?
老實說,我認為還是有,以魔法運作的理論方面而言。
容我舉例:試著將一道魔法想成一題數學證明題,你有一個起始條件(目標),你也知道你要得到什麼答案(目的),你需要做的,就是解出中間的過程(魔法)。
現在,熟悉數學的朋友們就會知道,理論上中間的過程有無限種解法,所以你有無限種魔法理論來達到目的,但最近的路卻只有一條,而這條路就是這道魔法的標準咒文和手勢。
這也是為什麼無聲咒相當困難的原因之一。它強制打掉最簡單的標準過程,然後要求你用與標準過程截然不同的方式解題。老實說,我解完一次證明題就已經夠累了,幹嘛還要另外找出新方法解第二次啊???
魔杖在魔法中,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在討論魔杖之前,我想要先做一件看似跟魔杖無關的事:將魔法粗略地分成兩大類。我要聲明,這只是我個人的分類,並不是原著中出現過的資料。
指向性魔法:
有著明確施咒對象的魔法,包含個人、群體、物品、自身、環境或各式召喚物等。針對個人或自身的有繳械咒、昏擊咒、不赦咒等常見符咒(等等,不赦咒好像不常見)及少數變形術,而大多針對個人的魔法可依據施咒者的意願與能力增加範圍至群體;針對物品的有各式變形咒與符咒,舉凡各種放大、縮小、燃燒、擊退、召喚、毀壞與回復等都算;針對環境的包含各式防護性咒語,以及更直接影響環境符咒,此種咒語相當少見,例如怪獸與葛林戴華德的罪行中,鄧不利多對整個倫敦施展的「霧霧隱」;各式召喚物則為接近創造,例如召喚水、火焰、護法及部分無中生有的變形術等,小型防禦性咒語也算在內。
非指向性魔法:
無論是在書中或是電影中都相當少見的魔法,大部分的觀測類型魔法、製造類型的魔法、少部份針對自身的魔法以及其他沒有明確的施咒對象的魔法都算是。觀測類型魔法最常見的就是占卜學,其觀測對象為不明確的「未來」;製造類型最常見的就是魔藥學;針對自身的非指向性魔法包含消影術與化獸術。
好了,我們來談談魔杖吧。
就如各位所知,魔杖是一種幫助巫師施咒的工具,它是所有能幫助巫師與女巫傳輸魔力的器具中最傑出的作品,傳輸魔力的過程中不僅沒有阻力(是與沒有魔杖或不是用魔杖施法的情況相比),還可以幫助巫師引導魔力,所以施展的魔法也更加精準和強大。這些資料我「剛好」都有整理在同人文中。
除此之外,魔杖的特性等等各式各樣的資料也已經有許多翻譯在站上了,我極力推薦大家去逛逛書籍與本傳討論區,像是柳竹大大翻譯的《魔杖介紹:魔杖芯、木頭、長度與彈性》可說是站上最優秀的翻譯資料之一,如此長篇的翻譯也讓英文爛到掉渣的在下自嘆不如慚愧不已......。不過魔杖的特性與魔杖在魔法中扮演的角色其實沒有直接相關性,所以理論上我不會從該篇文章中擷取任何段落來討論。
事實上,我想要跟大家討論的重點,是在我翻找各式各樣的資料的過程中看到的一句話:
美洲當地的化獸師與製藥師即使不用魔杖也可施展複雜的魔法, 然而符咒與變形術不使用魔杖將難以施展。
–––J.K.羅琳,《北美魔法歷史──十四世紀到十七世紀》
我就好奇了,為何符咒與變形術的難易度會跟魔杖有這麼大的關係?
為什麼是符咒與變形術?
Ok,現在就輪到我分類的指向性魔法登場了。我發現絕大部分的符咒與變形術都被包含在指向性魔法的範圍裡,而符咒與變形術難以在沒有魔杖輔助的情況下施展,這是巧合嗎?我不這麼認為。(等等登等等登等等登等等登~......)
(這邊我原本想要放個光明會的金字塔眼睛,但說到三角形,真正的哈利波特粉絲都會想放死神的聖物標誌吧,但那是以共濟會標誌衍為靈感的符號,我就懵了,所以索性不放了。)
我的解釋是這樣:我們知道魔杖具有聚焦魔力的作用,因此魔法的效果才會更精準和強大,但除此之外,「魔杖」本身的存在就是一種「指向性」的工具。
比起單純用手指向目標,用工具指定目標往往會讓人對目標有更多的注意力,這就是為什麼交響樂團的指揮需要用到指揮棒。(對,我知道兩者時常被拿來做比喻,我故意的。)
當巫師在施咒時,「將魔杖指向施咒目標」的這個動作可以幫助巫師快速集中注意力在目標上,而且效果明顯大於「用手指向施咒目標」,而對指向性魔法而言,注意力有無集中在目標上似乎有著相當大的差別,至少與非指向性魔法相比是如此。
這就是魔杖在魔法的運作中扮演的角色:幫助巫師快速的集中注意力。這方面的功能真的鮮少被提及。
符咒和變形術都是在日常生活中相當實用的魔法,而在這樣的需求下,方便、快速的施法工具——魔杖的普及就是遲早的事,而符咒與變形術也因為魔杖的普及變得更生活化,兩者相輔相成。
這或許也是為什麼我們最常看到的魔法就是符咒和變形術,因為我們目前有看到的魔法世界都還侷限在魔杖普及的社會——以魔杖發源地歐洲為中心的西方魔法社會——而已。
結語:從最基礎的地方——魔法與巫師的關係,重新探討整個世界觀
我曾在仙境站內看過一些類似的文章,例如文武大大曾經寫過的〈世界觀解說〉系列,但其數量實在是比日本製的壓縮機還要稀少,尤其是這兩三年,因為疫情關係的怪獸3延期,連帶讓整個魔法世界觀的相關研究發展停滯不前(缺乏J.K.羅琳的創作)。但是這些文章大多還是偏向世界觀資訊的「彙整懶人包」,對世界觀的「設定討論」卻相當少。既然有個這麼棒的討論平台在此,我覺得缺少了這部分的討論相當可惜。(但我同時也有點覺得由一個潛水仔來做這件事感覺有點太自大了(´・ω・`))
我在網路上看過不少對世界觀中的某些設定相當片面甚至遠離原意的理解敘述,不只在仙境,還有巴哈姆特等其他論壇(我就不舉例了,怕有人覺得我刻意針對),而基於這些錯誤前提衍伸出來的討論,我個人認為都蠻浪費時間的。所以我想在此拋磚引玉,讓大家對整個魔法世界觀的設定有更基礎的討論面。
我相信一定會有人有不同的想法,也會有人完全不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