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 羅琳表明立場:演過《哈利波特》的演員沒義務認同我、不再保護艾瑪.華森

發表於
  近期因為電影版《哈利波特》妙麗‧格蘭傑的演員艾瑪‧華森 (Emma Watson) 在一場 Podcast 專訪中公開談到 J.K. 羅琳,表示雖然她不認同羅琳對於跨性別議題的立場,但她仍然愛著、珍惜著羅琳,儘管她們沒有機會私下對這個議題聊過,但她覺得自己如果有機會的話,很希望能夠和羅琳聊聊。

  這番言論引發了一波議論,而原作者 J.K. 羅琳顯然不以為意,更在 X 上以看似嘲諷的推文回應時下的話題,又讓兩人的心結成為聚光燈下的焦點。今日稍早,羅琳以一篇長文正式回應了網路上的各種議論,也是近幾年最直白的一次,表明她與這些《哈利波特》演員意見相左的立場。



以下是 J.K. 羅琳全文的翻譯:

  任何一位曾經飾演我筆下角色的演員,並沒有義務永遠認同我。這種想法就如同我要去詢問我二十一歲時的老闆,現在該持有什麼樣的觀點一樣荒謬。

  艾瑪·華森和她的共同主演們完全有權力擁抱性別認同的意識形態。這樣的信念在法律上受到保障,而我也不希望他們任何人因為這樣的信仰而面臨失業、暴力,甚至死亡的威脅。

  然而,特別是艾瑪和丹,這幾年來多次表明,他們認為我們過去的專業關係,賦予他們一種特殊的權利──不,是義務──要在公開場合評論我與我的觀點。在《哈利波特》拍攝多年之後,他們仍然自認是我所創造世界的事實代言人。

  當你自十歲起就認識一群人,要擺脫那份「保護欲」其實很難。直到最近,我都還沒能完全拋掉當年那群需要被耐心引導,才能在斗大的可怕片場講出台詞的孩子的記憶。這幾年來,我多次拒絕記者邀請,尤其是《J.K. 羅琳巫審案》那檔節目,我都婉拒了針對艾瑪的評論。諷刺的是,我當時還告訴製作人,我不希望自己說的話導致艾瑪受到追逐或騷擾。

  在附件的影片中,電視主持人點出艾瑪那場「獻給所有女巫」的演講──坦白說,那確實成了我的轉捩點,但比起那場演講,更讓我痛心的是隨後的「附錄」。艾瑪透過他人轉交了一封親筆小紙條給我,上面只有一句話:「我很遺憾你正經歷這些」(她有我的電話號碼)。當時,死亡、強暴與酷刑的威脅正達到巔峰,我不得不大幅加強個人保全,並時刻憂心家人的安危。艾瑪剛在公開場合替火焰澆上更多汽油,卻以為這麼一句話就能讓我感受到她的同理與善意。

  像其他那些從未在富裕與名聲保護之外生活過的人一樣,艾瑪對現實生活的體驗極少,因此她根本無知於自己的無知。她永遠不會需要無家可歸者的庇護所。她永遠不會被安置在混合性別的公立醫院病房。我敢說,她自童年以來從未在一般街頭商店的試衣間換過衣服。她的「公共廁所」是單人使用,外頭還站著保全。她是否曾經不得不在政府營運的游泳池裡,脫衣進入男女混用的更衣室?她是否會需要依靠國營的強暴危機支援中心,卻發現那裡拒絕保證提供專屬女性的服務?她是否會被安排與一名自稱女性的男性強暴犯同住一間牢房?

  我在十四歲時可不是千萬富翁。我在貧困中完成了讓艾瑪成名的那本書。正因為我親身經歷過那樣的生活,我比艾瑪更清楚,那些無法擁有艾瑪的特權的女性與女孩,在被剝奪權益後所面對的現實會是什麼──那是艾瑪熱切參與其中在剝奪的。

  最諷刺的是,如果艾瑪沒有在她最近一次的訪談中公開表示「她愛我、珍惜我」──我懷疑這只是因為她注意到,對我全力譴責已經不再像過去那樣時髦──我或許不會如此坦率。

  成年人不能既選擇依偎在一個經常呼喊要暗殺你朋友的運動裡,卻又主張自己仍有權要求這位朋友的愛,就彷彿那位朋友是你的母親。艾瑪完全有權利不同意我的觀點,甚至有權在公開場合談論她對我的感受──但我同樣擁有這份權利,而我終於決定行使它。



  相信很快就會在各媒體上再次看到「哈利波特作者公開與演員決裂」之類的標題,在如此聳動的標題之下,恐怕又會讓這個系列蒙上更多的陰影──雖然身為粉絲,看著如此「真實」的文章心中有各種掙扎,但就如同過去幾年魔法世界各種風波給人的感覺那樣,或許只能再搬出「這就是大人世界複雜的地方」這句話來讓自己平靜一點。

  但我認為,羅琳這次的直白儘管椎心刺骨,或許反而可以是對話的開始──坦承比起各種諷刺與暗喻更利於溝通。雖然這篇文幾乎可說印證了過去幾年「羅琳就是不爽艾瑪等人的公開發言」這樣的推測,但也確實很明白地點出了她憤慨的點、她為什麼認為艾瑪不該這樣做或想、她不滿為何艾瑪從未試圖私下與她連絡,都只在公開場合反對她......等等想法;同時她還是表明她們之間可以互不認同,也不希望影響到艾瑪等人的事業與安危。

  艾瑪過去幾年的確也背負許多「背骨仔」的罵名,我認為或多或少也都影響到她選擇淡出影壇一陣子的決定;如果她的確未曾連絡過羅琳,那麼羅琳心中的不平衡感累積出的憤怒與不滿,似乎也可被理解。但無論如何,對任何一方的「網暴」都應該是要被制止的。

  總括看下來,其實雙方的立場都有可以被理解與支持的地方。某種程度我覺得,羅琳這次直白的點出「艾瑪太理想化」的這一點,鮮明地區分了兩派立場的「正當性」──許多議題上,年輕人的確都比較趨於理想化、前衛思想,而年長的人見過更多世面,常會認為自己的想法更務實且週到、但也被認為趨於保守;這正好就是雙方目前對立的兩面。老實說,許多社會的進步,不正是由於理想化的主張而推動的?但也的確在很多方面,保守的思想能在許多理想中促成反思。也因此,艾瑪的觀點的確可以被當作理想化的目標作為方向,而羅琳的觀點則是成為進步的同時必須參考的借鏡。

  以我的觀點看來,實在很難去探想心中傾向究竟「支持誰」,畢竟兩個人都是我們的童年,兩人甚至曾經都被譽為女權運動的典範,如果硬要因為認同一個人而否定另一個人,最終恐怕只能否定了童年的這段「和諧」的記憶,那實在太悲傷也太困難了。或許只能說,對於一位演員、一位作者,我還是很喜歡艾瑪、很喜歡羅琳,她們各自也做了不少令人尊敬的事,像是艾瑪為女權所做的各種代言、以及羅琳在 Lumos 基金會的投入;因此她們任何人的發言,如果產生了爭議性,我都會選擇試圖去理解、消化。

  我認同艾瑪提倡的平權世界、每個人的自我性別認同都應該被尊重、而跨性別者的權益也值得捍衛與爭取;但我也認同羅琳所主張,提倡跨性別權益的運動會造成的問題,包括因此可能鼓吹潛在不成熟的變性決定、生理女性的安全權益受損等,也是實質上需要被關注和解決的。作為倡議者的兩人,站在不同立場的說辭恐怕必定有所衝突;但旁觀者如我,總會覺得各有各的道理,雙方難道沒有機會找到交集嗎?

  對於雙方的行為,當然也都有讓我覺得無法認同的地方。譬如,雖然我完全贊同艾瑪有倡議的權利、也認為她力挺跨性別族群的公開發言是令人欽佩的,但我始終納悶她為何沒有做(羅琳 or 粉絲)關係的管理,即便她沒有義務做這件事,為何沒有嘗試去修補這些可能造成的損害──無論是虛偽的形象也好、實質的關係也好?對於羅琳,即便心中大概也可以感受到她的情緒、甚至解讀成網路上這樣講話才有聲量,然而每次看到她的挖苦式、嘲諷式的發言(特別是可能影射哈利波特的演員們時),也只能眉頭一皺在心裡想「有必要嗎」?

  看著她們之間的心結,我只能默默祈禱她們能展開對話──如果更「理想」一點,或許她們甚至能更直接地理性討論、交流跨性別議題,產生出「融合的」觀點、讓不同立場的大眾們也能觀點交匯,這樣就比隔空喊話讓媒體產生更多有爆點的標題,還對議題上的進步有更多實質幫助了。
19

本文作者

  • 梅林第一級
  • 165  12885

鄧不利多如果知道這個世界多了幾分愛 @lemonleaf

4
其實昨天晚上看到這篇長文是蠻難受的,
坦白說羅琳麻麻每次的長文都讓我覺得蠻難過的
特別是昨天下午先看到了羅琳麻麻轉發了一個惡搞視頻(網紅惡搞模仿艾瑪宣揚大愛理念)再看到她用鱷魚做的「隱喻和回應」內容,
整個事件裡最讓我感到遺憾的就是明明兩人都有彼此的聯繫方式,卻還要用媒體公開喊話的方式
遺憾兩人從未在面對面的情況下,坦誠的聊出彼此的想法和感受,反而借由媒體「公開」喊話,
媒體的標題和內文可以多聳動、多嗜血,相信常年在關注的巫巫們都很容易瞭解。
打完我都覺得我這想法是有點天真啊,
和別的巫巫聊起我的想法時,她:是艾瑪他們先這樣啊,如果我是羅琳我也肯定這樣回擊

作為這個大IP的粉絲,其實也曾經因此而陷入迷亂的狀態,
電影的年輕主演(獅院背景的角色)「反對」羅琳的觀點而抨擊她,反而是年長的演員(以蛇院為主)為羅琳發聲,
故事裡的劇情與現實的撕裂讓人覺得荒謬,戲劇化。
但即使是家人都可能有對立的思想和立場,也可能會因為溝通不良而有誤會有衝突,
有必要因此而針對攻擊對方嗎?
後來轉念一想,這兩人/三人真的只是這麼單純粗暴的立場不同、溝通不良而已嗎?

反正在這件事上也各種割裂,就當我胡言亂語了

偏鄉地區養老的麥麥🍵 @alittlemai

4
客觀的來看艾瑪華森,她在演戲這塊沒有新作品,這鍋不要推給演出哈利波特電影,和跟羅琳之間的對談。

很多事情不能用外表來彌補的。

半打蘋果西打 @Applecider

6
《以下個人觀點》

其實一直很想說點啥,但在社群上感覺會引起太多不必要的爭吵,所以也很感謝跳羊開了一個相較理性安全的環境來討論~

先說,兩位女主角都是做了很多公益、推廣了很多我也許這輩子都做不到的善事,還有在行業裡或人生裡的成就,我真的都很佩服。

而我不是羅琳也不是艾瑪,這些都是我自己的想法,也不是電也不是光也不是唯一的真神,以下請大家自己斟酌閱讀喔。

我認為這件事會讓人感到複雜,可以分為三個面向來看:

1. 社會面向

雖然是同一個英國、同一個現今,不過兩人所處的社會環境本來就是不一樣的,而這沒有對錯,就是天生生長環境的不同。

但會因為這樣就導致決裂嗎?

如果是以艾瑪與羅琳這些『情誼』角度來考量,我不認為會到這麼容易。就像身邊的朋友總是不一樣的家庭長大,而且即使相同的家人也可能會有議題與政治的相左,不過也許理智一點的人,大家都會尊重個人選擇,或是就盡量不去提。

而羅琳與艾瑪的火花點我認為更主要是第二點開始引起。

2. 媒體面向

也許就是公眾人物的悲歌,只要需要在螢光幕前繼續生存,很難逃得了每個議題每個政治,或甚至跟妳無關的八卦都需要表態立場。

而妳的表態卻會是借由第三方(且不一定公正)再次報導,或者即使自己發影片發貼文表態,而文字的溫度、影片的感受,遠不及坐下來好好談談、能看到對方的反應去理解。

再者,分明是女權相關問題,但在媒體上吵的最兇的,卻是女性對女性?是不是媒體安排,也是我個人覺得很詭異的一點。

3. 個人面向

艾瑪認識羅琳時只是個小妹妹,而「成長」本來就是一個很大的變動。我一直認為「翅膀硬了」不是一件壞事,人就是會慢慢生長出有自己主見與特色的樣子。

羅琳則是有不同人生經歷的女人了,面對突然變新的世界規範(潮流、議題、政治)本來就有一定的接受不能。

個人面向的本質就不同,加上第一點第二點的因素,再加上有沒有私下去溝通——艾瑪有沒有聯絡過羅琳、羅琳有沒有意願對方來說開,這都是他們的個人選擇。

我也非常認同意跳羊的說法:至少把話說開了。

比起公關潤飾過的聲明稿、表態、或是隔空對話(那就不是一對一,而是一對大眾),我認為真誠且開放的面對面溝通,也許才是真的能化解誤解,留下真正問題的方式。

就像我的工作,即使天天都在信裡裡跟客人溝通,但遇到大事,沒有什麼比面對面說明更佳容易確保對方理解我沒有誤會。

當然,即使我上面說的那些一大串,也可能完全是錯的,也可能對與事實有不一樣喔!

感謝有閱讀到這的大家~

不是能力造就我們的身份,而是我們的選擇 @Joy_100

0
以下個人觀點
從這篇推文來看,羅琳的發言雖然有一些比較偏激、極端的舉例,但也不無道理。

無論是羅琳或是艾瑪,都正在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和觀點來面對這件事。雖然媒體或社會大眾可能會對此事帶入立場,但我認為不同人對同一件事有不同觀點事正常的,不需要因為她們是公眾人物就去特別評論她們。

在「女性攻擊女性」這一點,我認為這句話就是不太正確的。在我的觀點中,性別只是一個用來判斷生理的簡易稱呼,並不是劃分群體的界限。

雖然這件事很難做到,但我希望能將作品和作者做出一點分界。大家都認同《哈利波特》是羅琳的作品,但當提到羅琳時,不一定就要把這個系列拿出來一起評論。

這是討論串底端!何不幫忙讓這串魔法煙綿延下去呢?

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