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欸,我們禮拜六要去看演唱會,你要來嗎?」
誰的?
:「(非業配故自動消音)」
我還好耶。
:「那你當天就要自己行動囉,因為其他人都要去。」
噢……好吧。
:「有想好怎麼殺時間了嗎?」
你有什麼可供參考的建議嗎?
:「我是會窩在民宿看直播啦,這樣說有幫助嗎?」
算有吧,我想我應該會去看個舞臺劇。
:「……你到底是參考了什麼鬼建議?」

(以上為設計對白)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我被朋友丟包了(實際上應該算是我自己跳車的),所以我要幫我自己找事情做,而我已經去過了影城,剩下的就是去赤坂看舞臺劇囉。

  有在追相關新聞的人應該都知道,舞臺劇會採用在地語言進行演出,所以大部分被詛咒的孩子都是英文版本,但日本的當然是日文版。

  但這不影響我,因為我日文跟英文都爛到掉渣。



  所以在出發前,我除了訂票之外還多了個複習劇本的任務。

  真是命運多舛。

  幸好劇本的優點就是幾乎只有對白,所以看得比平常快多了。

  時間快轉到禮拜六。

  由於我訂的時間是正午場,時間非常尷尬,因為赤坂附近是真的沒啥餐廳,但如果你要在別的地方吃飽再過去,大部分的餐廳又不會在十點前開門,因此整個時程被壓縮得很緊湊。我的建議是,赤坂站沒啥餐廳是事實,但赤坂見附站附近倒是有一些,可以在那邊找吃的。

  當然,也可以選擇不吃,直接去看,最省時間,不過這可是將近四個小時的演出喔,中場休息甚至不到20分鐘,中午不吃就要等到晚餐了,如果連早餐都沒吃的話一定會餓死,這絕對不是觀賞舞臺劇的理想狀態,至少要去便利商店買點東西墊胃。

在開演前20分鐘,我終於抵達劇場了。


  但是真正艱難的才正要開始,我前面說過了,我的英日文都爛到掉渣,所以接下來等著我的是無盡的溝通地獄。

  我取票後甚至被字幕機的問題難住了,然後被賣票櫃台的請去內部櫃台詢問。
註:補充一下字幕機的租借過程,以供未來會去的人參考。
  如果你要申請字幕機,你要去裡面的周邊買賣櫃台詢問,押金是10000日幣,然後你會拿到一台有著螢幕防窺的手機,和一張類似合約或同意書的紙。接下來櫃台人員會解釋你對這台字幕機的責任和義務,以我這個溝通困難的人來說,他們選擇直接拿字卡一張張翻給我看(上面也是英日文),雖然有三、四頁,但重點就只有一個:要連同那紙合約和字幕機一同歸還。記住這件事就好。
然後字幕只有日文和英文的,不過這不影響你的租借程序,因為語言是直接在手機上選,而不是綁定機型。

  解決字幕機的問題後,現場正好在發放萬聖節禮物,只要在社群上打卡「#被詛咒的孩子萬聖節」(基於我沒有日文鍵盤,我是選擇打英文,他們只要審過有劇名和萬聖節兩個要素基本上都會給過),就可以拿到用上面有《被詛咒的孩子》logo的紙袋包著的禮物:一根棒棒糖。

  傻了嗎?誰在乎棒棒糖啊?大家當然都是想要那個紙袋啊!那根棒棒糖甚至被我原封不動的帶上飛機、飛回臺灣、正躺在櫃子上咧!

  整個劇場的座位區分成一二樓,我當天的位置在一樓正中間,該座位大概是同價位(S Plus席)中最好的位置沒有之一,這應該是所有票種中次高或第三高的席位,也是臺灣代訂網站能爭取到最好的票種,而真正的貴賓席正好就在我的正前方,想坐的話大概只能官網訂購。這說明了兩件事:1.由於我沒有選位,所以我八成是同票種中最早訂票的一批,所以位置才那麼好。2.我的位置跟貴賓席最後一排的體驗是相等的。尤其我的位置又剛好在沒有誤差的正中間,所以這絕對是物超所值的位置。


右手邊是二樓入口,左手邊是一樓入口,就在階梯的頂端和底端

  以第一次看舞台劇的人來說,一樓正中間這個位置應該是最剛好的,既不會近到沒辦法看到全景,也不會遠到看不清楚表情,後者就是跟看電影之間的差異了,不過就算看不清楚,演員的肢體動作也會加強到讓你「認為」你能想像出表情的程度。二樓的體驗我就不太清楚了,因為電影院沒有二樓,我沒辦法直接代換想像。如果還有想看第二次舞台劇的打算,可以依據這次的經驗再調整座位。

  全長將近四個小時,在原本的第一部和第二部之間有20分鐘左右的中場休息時間,我建議大家一定要:

1.上廁所。
  不然咧?你不會想要看到一半還要出去一趟解手吧?這肯定是最重要的啊。

2.拍照。嚴格來說是紀念照。
  二樓座位是從與買票區同層樓的地方進去的(你以為你是直接在一樓買票入場,但其實一二樓都有與地面層相連,因此你進去的入口在建築結構上其實算是二樓),一樓的座位則是一路延伸到B1,而B1的樓梯底有個讓你跟人形立牌留影的區域,現場還特別準備了四學院的圍巾讓你圍著入鏡,也有工作人員拿拍立得幫你拍,你也可以拿手機給他請他幫忙拍,我則是拍立得跟手機全都要。

  當然,一樓也有劇場餐廳,賣一些像是電影院會賣的東西,甜甜圈冰淇淋之類的,但似乎都沒有跟劇目聯名(這是好事,不然價格可能會更高),而且即使工作人員動作很快,吃東西多少還是會花點時間,所以就大家自己斟酌,以不要耽誤觀劇為主。我是有點餓所以還是買了個牧羊人派,但吃得蠻急的。

第二幕開場前的黑魔標記(演出中嚴禁拍照攝影!這在我在中場休息時拍的!)


結束後就是回到二樓拍照,不管是一般裝飾還是周邊擺設,全部都給它拍起來!




值得注意的部分是,所有主要角色的魔杖依然保持著他們自身原有的風格,但以重新設計後的版本亮相,而非完全沿用電影版的。

  最後就是,工作人員其實很趕著準備晚場的,散場後人潮只被允許停留半小時左右,人就都被趕光了,紀念品買賣櫃台也很早關,所以最好是進場前就先看好自己有可能買些什麼,出來就不會耽誤到他們的時間。

==============================

  接下來才是重點,身為一個本傳的研究型讀者,我想在這邊稍微提一下我對這部大部分人看過劇本書後只覺得是「官方同人」的劇目的感想。如果你未來會親自前去的話,我會直接對包含演出效果的內容嚴重據透,你可以自行斟酌要不要看;但如果你已經認為你可能很久以後才會去,甚至永遠不可能去,那希望這篇有機會讓你重新考慮。



  《怪獸2》、《怪獸3》兩部作品在我看來是那種劇本看起來還行,但電影呈現方式糟糕的作品;相對而言,《被詛咒的孩子》則完全相反,是劇本看起來不夠好,但表演傑出的作品。

  我認為之所以我身邊的人都對劇本書評價不高的原因,有一部分要歸咎於臺灣人對「舞台劇」這個媒介真的太不熟悉了,因此對於劇本能呈現出來的效果不太理解。

  舉個例子,第二幕第12場,這是整部唯一完全沒有台詞的橋段,劇情是阿不思被哈利禁止與天蠍接觸後,兩人在樓梯間各自行走、碰頭、再立刻分離的悲傷橋段。習慣讀小說的人應該能理解這段感情上的鋪陳有多重要,但在劇本的呈現上感受相對空洞;習慣看影視作品的人則可能將這段視為不必要的拖時間橋段,因為情感上的鋪陳在更前面的相處其實也蠻足夠的,矛盾也是在後面圖書館那段談話中才被解決的。

  但在舞台劇上,這幕簡直是精隨。

  在電影中,霍格華茲的移動樓梯看似隨機且自由,但其實這些樓梯就只是從一個起點平臺隨機或規律性的連接到二到三個終點平臺罷了。但在舞台劇上,樓梯的移動簡直是變幻莫測,同時表現出了時間與空間上不間斷的推移,以及兩人迷惘的情感,即使樓梯不斷交錯相連,兩人也不停的擦肩而過,直到最後,兩人站在各自的樓梯頂端,看似相連的樓梯卻依然前後錯開,而阿不思選擇迴避了天蠍的視線,樓梯也各自將兩人推到完全相反的方向。

  我在讀劇本書時,就十分期待這僅僅一頁的表演,在沒有台詞的情況下會如何呈現,而實際上它完美的出乎我的預期。

  如此的表現水準,維持了超過三個半小時,我相信任何打算去觀賞的人都絕對不會後悔。

  其他也令我相當驚艷的舞台特效還包括催狂魔(去研究一下電影的呈現方式就懂了)、時光器等表現手法,這些超級不現實的畫面竟然有辦法在舞台上呈現,簡直是不可思議,能現場親眼看到就絕對值回票價。


  表演效果說完了,我想特別提一下表演節奏。眾所周知,這部劇本來是分成上下兩部獨立演出的,之後才重新整合成不到四個小時的馬拉松版本。也因此,這部劇的節奏快到不行,也刪掉了不少不會直接影響劇情的地方。

  例如,除了玫瑰、天蠍和阿不思以外的其他學生的戲份大部分都被刪掉了,尤其是波麗.查普曼(設定上是校花)在各個時間線上都有些微的戲份,但全部消失變成「眾學生」的一員;天蠍和阿不思兩人達成共識要銷毀時光器和打算銷毀時光器原本是兩場戲(第三幕第14、16場),但是被縮減成同一場了,這在劇情上產生了一個小盲點,就是阿不思怎麼能在不知道要銷毀的情況下找蝶非來參與。當然還有其他地方,但就留給打算去看的人一點驚喜吧。

  還有,在沒有打算明確鋪陳感情的解釋性過渡場景,一些該沉默的地方會被用另一種更急促的手段取代掉。

  例如,第一幕第17場,哈利向跩哥承認他對阿不思的爭執,劇本上哈利在每句話之間放一拍「窒息的沉默」,讓整個場面衝突升溫到跩哥威脅哈利;但我看的版本中,跩哥在聽到的下一個瞬間就立刻衝向哈利了,危險的氣氛被強烈的情緒衝突取代了。雖然不是不行,但我個人還是覺得有些小可惜。

  除了上述兩點,還有就是日文算音節數量特別多的語言,更是讓整個節奏提高到非常不可思議的程度,字幕機甚至有點跟不上,要不是我有提前預習劇本書,我可能會看得霧煞煞。


  接下來說說角色表現好了。

  劇名雖然是《被詛咒的孩子》,但知道劇情的人都懂,這部其實是《被詛咒的孩子們》。

  天蠍的詛咒是被謠言中傷為「佛地魔的兒子」,這也是他的童年創傷之一,還有他跟跩哥之間尷尬的父子關係。他是我看完後整部劇最有好感的角色,但我一開始並沒有特別喜歡他,主要是他在舞台劇的表現大多時候太怯懦了,以一個頂著馬份家族名號的繼承人來說,這有些不合常理。直到佛地魔節的故事線,全天下只剩天蠍一個人的時候,他很完美的演出了「天蠍王」這個跟他相差十萬八千里的角色,這種能屈能伸的特性讓他成為名符其實的史萊哲林,我特別喜歡他在找回阿不思之後,說「自從看過佛地魔節後,這世界已經沒有事情能嚇倒我了。」

  阿不思的詛咒則是作為「被選中的人」的兒子,這也是他極為叛逆的原因,而且他的所有天分都跟哈利相反,但我個人覺得他就是標準的主角光環,不是最聰明的但總能找到正確的人作伙。雖然活在哈利的陰影中很慘,但跟天蠍比根本小巫見大巫。但不得不說他在劇中的表現跟我想像中一模一樣,對哈利嘲諷開滿,行事衝動且一直把天蠍拖下水,不過後期天蠍覺醒就懂得怎麼帶著阿不思踩煞車,這兩人的互動才變得較為成熟。

  哈利的詛咒我們已經花了七本小說的時間了解過了,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他在劇中的表現最值得討論的部分是,在這些拯救世界的計畫中,他到底有多少自主意願?誠然,哈利確實擁有願意為他人犧牲自我的高尚節操,但在時勢所逼下,這些行為又有多少是不得不做的,哪些又是個人選擇?我個人的解讀是,他還是願意選擇同樣的路,但是過去的情況是,其他人並沒有留給他別的選擇。

  身為歷史悠久的馬份家族當家,跩哥的詛咒大致分為兩種:一是身為純種家族,其過去與黑魔王勢力藕斷絲連的關係殘骸,這件事衍生出對他兒子的謠言;二是聲量暴發戶:波特對其貴族地位造成的威脅,說的這麼好聽但就是學生時代的死對頭關係延續。在劇中,跩哥看似每次去找哈利都會吵後者的問題,但其實他去找哈利都是為了他的家人,也就是前者,為此他願意低聲下氣地去求哈利。老實說這樣的跩哥討喜了不少,但總感覺跟本傳的跩哥相差有點遠,我想重點在於我們無從得知馬份一家在叛逃佛地魔麾下後到底有了多大的改變。

  最後一位被詛咒的孩子,就是新角色蝶非。這個角色實在太有意思了,所以我不得不把他放到最後來講。單就一個孩子而言,他的黑魔王血統就是他的詛咒;但如果你視他為黑魔王的後裔,卻會發現他被愛所詛咒,令他永遠不可能成為完全的新一代黑魔王。

  我的猜想是,蝶非的血統保證了他在雷斯壯家會被重視,但僅止於此。與佛地魔不同,蝶非由羅爾扶養長大,而他是雷斯壯家花錢雇來的,羅爾本人可能知道他養育的人對佛地魔很重要,但不知道有到血親的程度,就像魯休斯對湯姆.瑞斗的日記那般,對其重要性有認知誤差,讓他們對該保護的人或物態度過於散漫。

  羅爾對蝶非的態度讓他感受到了殘缺的親情,不管是錯覺或是真實存在的都一樣,這讓他跟從未接觸過愛的佛地魔之間出現根本性的差異。佛地魔從未被愛過,因此不理解愛,自然也不會尋求愛;蝶非則是受到某種程度的重視,但這種殘缺的在乎反而讓他更積極去尋求他缺少的親情。

  在回到過去時,蝶非比起更直接的殺死哈利來打破佛地魔的預言,他選擇了更不直接的做法,等待佛地魔本人的到來並警告他,為什麼?答案出乎意料但顯而易見,因為他在尋找屬於他的親情,尋求他父親的認可。回想過去,在阿不思和天蠍面前,他總是說要「讓黑魔王/黑魔法回歸」,重點始終放在他的父親的勝利,而不是他自己的勝利。

  然而,蝶非最悲慘的詛咒,就是他恐怕永遠都不可能從佛地魔身上找到他追尋的親情。佛地魔懂得一切,唯獨不理解愛,他只能賦予蝶非他認為最重要的權力或知識,但給不了蝶非希冀的父愛。但蝶非自己是無法理解的,他對他父親的印象都是來自於那些崇拜者口中的黑魔王,那完美的形象促使他追尋著不存在的感情。

  當蝶非試圖掙脫束縛去找佛地魔時,他說了:「我只是想認識我父親。」哈利很意外,但同時也制止了他,這時蝶非陷入了最深的絕望:「那就殺了我吧。拿走我的心智和記憶,讓我忘了我是誰。」

  這是一個孤兒,被親情的缺憾所詛咒,不顧一切的尋求不存在的愛的悲劇故事。在我心目中,蝶非才是真正的「被詛咒的孩子」。


  被詛咒的孩子們講完了,來聊聊沒被詛咒的孩子們吧!

  榮恩與妙麗完全就是歡喜冤家,但我個人認為榮恩的喜劇特質被過度放大了,我想是因為金妮充當了哈利的緩衝,取代了榮恩的死黨角色,而妙麗又是在關係中更穩重的那位,榮恩的不可取代性就降低了不少。不過在如此沉重的劇目中,榮恩的幽默感確實能一定程度的緩解緊張氣氛,看看他是怎麼嘲諷跩哥的就知道了,榮恩嘴巴真的超靠北。(稱讚意味)

  玫瑰在結尾前跟天蠍之間的關係進展匪夷所思的快,我想是因為他聽說了阿不思與天蠍之間的冒險片段,讓他對天蠍有所改觀,但在舞台上的表現其實不夠明顯。

  詹姆與莉莉(孫輩)幾乎沒有鏡頭,這在劇本書上就已經是如此,不過詹姆比我想像中還要更瘋,而莉莉我則是幾乎沒有印象了。

  小克雷.勃克則是在被蝶非殺死前都沒有印象,但其實應該是有出現少數幾個橋段才對,像是幫「天蠍王」寫作業之類的。對了,他被殺死的橋段有保留「很長一段時間的死寂」,這段沉默是說什麼都不能捨棄的,我很高興他們保留了。

  最後的最後要來提一下劇本沒看懂但現場看懂了的部分。第四幕第11場,眾人與蝶非決鬥的部分,明明蝶非繳械了哈利,為何哈利還能在後面跟大家一起施咒制服蝶非?舞台上的情況是,阿不思在爬進被鎖死的教堂內時,立刻將一支新魔杖丟給了哈利,才讓哈利有持續反抗的力量。不知道為什麼,這讓我想到第七集下半電影被剪掉的那段跩哥把魔杖丟給哈利的鏡頭。



  終於表達完我對《被詛咒的孩子》的心得了。(講完了?其實沒有,心得這東西是可以無限延伸講不完的)
之所以現在才比較能自在的討論劇情,是因為我認為既然該劇本來又是以舞台劇的方式呈現為主軸,那我只單獨就劇本書的內容討論實在是有失公允且偏頗,而事實證明的確如此。

  就像當當初〈水星的魔女〉第一季完結前結局被提前劇透暴露在網路上的情況下一樣,大家都覺得明明女一是為了女二而殺人,女二卻在抱怨女一怎麼可以殺人,這樣的劇情太聖母了;然而當結尾播出後,大家對拍蚊子的反應都是「女一你不要過來啊!」(反白劇透)

  演出是真的有辦法把整部劇帶往全新的境界,這部舞台劇非常正向地證明了這個觀點。


  對了,除了有活動送禮以外,我好像還沒提到為什麼要在標題加上萬聖節。其實是因為本劇有回到哈利的故事開始的地方,也就是他一歲那年的萬聖節。不過我也是看完出來後才想起來萬聖節快到了啦。